
張愛玲的小說裡面令我感到較有【政治】色彩的,就屬《秧歌》了。然而該作品並非字義上的[泛政治化],而是該部作品所描寫的是大陸淪陷後,當時鄉村人民飽受飢餓和中共土改政策下的農民所激化出來的故事,雖說故事人物都是虛構,但是背景卻是其來有自。 人以食為天-這幾乎是眾所皆知的道理,然而我們可曾想過當年大陸人民陷入飢寒交迫的窘境嗎? 是的,或許有人說現在的大陸可發達得很,只是我的重點不在現在。 張愛玲小說-秧歌便是描寫當年大陸農村人民生活的悲劇;全文可以用【飢餓】兩字貫穿,諷刺的是在饑餓感排山倒海而來的處境下,卻要面臨國家政策種種無理的要求,更加突顯出大陸人民的地位的卑微及包裝甚美卻如洪水猛獸般的【國家政策】。
故事開頭便描寫男主角-鄉下人金根參加妹妹婚禮回家時『還沒走到一半路...又餓了起來。...這肚子簡直是個無底洞,辛辛苦苦一年做到頭,永遠也填不滿它。』;之後鄉幹部宣佈過年時要奉獻軍方年禮時『我們開了春就沒得吃了!到時候叫我們怎麼樣?有『大鍋飯』給我們吃麼?』;最後更因借糧事件與民兵衝突,慘遭槍傷,為不連累妻子而選擇自盡。諷刺的是,金根還是《勞工模範》而故事就在隔年春天的插秧之際,沉沉地結束。然而,饑餓卻不曾消失,人民同樣反覆在承受這不得不接受的痛苦。 故事內容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根本不可能在我們週遭發生,可是請相信當年大陸人民的生活卻是如此,甚至更為悲苦。 當然作品不單只是在描寫人民的苦,令我感動的莫過於金根與妻子月香兩人的感情,雖沒有如瓊瑤一般浪漫的劇情但是張愛玲比瓊瑤更加將《愛》描寫得更為真實和動容:『她剛站直了身子,忽然覺得他的手握住了她的腳踝,那時候彷彿覺得那是一種稚氣的衝動,他緊緊地握住了不放手,就像是不願意讓她走似的。現在她知道了,那是因為他在那一剎那間又覺得心裡不能決定。他的手指箍在她的腿腕上,那感覺是那樣真確,實在,那一剎那的時間彷彿近在眼前,然而已經是永遠無法掌握了,使她簡直難受得要發狂』-如此簡單的動作卻富含刻骨銘心的感動與悲悽,遠超過千言萬語的浪漫言詞;《秧歌》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故事,一個至今仍無法釋懷的痛。